绿色合成化学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8-11-28浏览次数:557

一、简介

绿色合成化学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有机电化学实验室,依托单位是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依托单位拥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科研团队,重点实验室现有用房包括1200平方米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煤化工研究所、绿色合成化学校级重点实验室用房,拥有瑞士万通AUTOLAB302N电化学工作站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装置,仪器设备总值300余万元,目前,实验室研究人员15名,人员专业职称配置比较合理,形成科学的梯队,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3名(包括高级实验师)、讲师5名;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研究人员均为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名博士。

二、研究方向

(一)应用电化学

(二)洁净煤技术

 ()环境友好新型催化材料

 

三、学术队伍

实验室人员(流动/固定)名单

序号

姓  名

出生年月

学历

职称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备注

1

魏亦军

1968.03

硕士

教授

化工

 

2

王凤武

1963.10

硕士

教授

应用化学

 

3

方文彦

1963.12

博士

教授

应用化学

 

4

朱其永

1973.08

硕士

教授

无机化学

 

5

朱传高

1969.11

硕士

教授

有机化学

 

6

潘路

1970.11

博士

教授

无机化学

 

7

李莉

1978.08

博士

教授

化学

 

8

胡云虎

1978.12

博士

副教授

环境工程

 

9

周薇薇

1981.05

博士

副教授

物理化学

 

10

徐迈

1978.02

硕士

高级实验师

有机化学

在读博士

11

赵星

1978.11

硕士

讲师

物理化学

在读博士

12

梁铣

1985.04

硕士

讲师

化工高分子

在读博士

13

殷成阳

1981.08

博士

讲师

高分子化学

 

14

张晓艳

1984.11

硕士

讲师

分析化学

 

15

周晶晶

1987.12

硕士

讲师

化工

在读博士

 

四、科学研究

(一)应用电化学

以有机电合成、高级电氧化、电催化材料设计、制备以及构建电解新方法为重点,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化工工艺和合成技术,以电化学与材料学的交叉创新性研究为基础,研究电极材料的改性、结构设计及制备。从化学的角度研究和发展反应界面(电极与介质表/界面)的多样化的设计与修饰电极,发现新的表面或中介催化,提高电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增加电极使用寿命。作为重要的绿色化学-有机电化学,针对目前工艺还很不成熟,很多反应的动力学问题不清楚,研究有机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为开发绿色化工工艺和合成技术服务。

(二)洁净煤技术

利用煤质分析检测设备,开展水煤浆性能评价、熔融特性分析、矿物组成分析等,进行煤气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关和气化过程技术经济评价服务;开展煤炭高效洁净转化研究,如高泥化煤泥水特性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等,提高利用效率。

开展固体废弃物理化性质的全面分析,开展生物质与劣质煤混合燃烧研究,对固废的井下充填控制沉降技术、废弃物复垦采矿沉陷地新型工艺技术和废弃物深度利用关键技术(空心砖、轻骨料、大掺量粉煤灰建材制品制备、免烧粉煤灰陶粒、化工产品、煤矸石粉体的制备及化学改性)展开研究,构建合理的淮南矿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治理技术体系,提出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技术与治理对策。

()环境友好新型催化材料

选用新型配体构筑的MOFs 材料,通过在这些材料上修饰催化活性位或利用MOFs作为牺牲模板制备衍生材料的方法,设计合成出能应用于绿色催化反应的新型高效 MOFs 基催化剂。在对催化剂进行系统表征的基础上,研究催化剂的结构性质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选用混合配体构筑的MOF为前体,通过热解一步制备金属-碳复合材料,研究MOFs衍生材料中CN含量的有效调控方法,设计出新型高效绿色 MOFs 基催化剂。

五、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

淮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长期存在,新型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呈上升趋势。瞄准地方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产业链和产业环节,以绿色合成技术、环境友好新型催化材料和环境废弃物资源化转化的研究和研发为突破口,全面系统地探索绿色化学反应和合成路线,研制新的高效绿色催化剂及其它功能材料,开发绿色化工工艺和技术,为解决该领域的重大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促进绿色合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带动绿色合成化学、催化技术和催化新材料、环境化学等交叉性学科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地方的产业升级,促进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